中国式爱情的样子

本文已影响2.92W人 

结婚,但未必经历爱情。有一个已经是第三次婚姻的朋友跟我聊,她说:“你一直在跟大家分享‘爱是什么?可是我周围的人,包括我在内,觉得中国人的惯性思维,或者说文化养成里,是把爱情和婚姻当作两回事的。”

01

结婚,但未必经历爱情

有一个已经是第三次婚姻的朋友跟我聊,她说:“你一直在跟大家分享‘爱是什么?可是我周围的人,包括我在内,觉得中国人的惯性思维,或者说文化养成里,是把爱情和婚姻当作两回事的。”

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大的话题。

我想起自己在大四和研究生的时候,常常不自觉地就会对身边认识的情侣的感情结果进行预测,结果大部分结局并不乐观,而且好像基本言中了。

其中只有一对情侣,我觉得他们未来会过得很幸福。

一个多月前我又跟那个朋友联系上了,我问,你们怎么样?

他说,非常好。

在此之前,我们已经多年没有联系了。

其实当时的预测没有别的理论工具,就是通过直觉,感觉他们之间爱的成分的多少,彼此默契程度如何。

我当时觉得,除了这一对,别的情侣考虑情感之外的东西过多;

也有几对似乎特别在意情感的情侣,又有些东西非常不协调。

所以,我对大多数情侣的结局持悲观态度。

后来我做了心理咨询师,接待了大量来访者,写专栏,又收到数千封读者的来信,才明白中国人把爱情活出来是一件非常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大家都结婚,但是大家未必都经历过爱情。

我听过这样的说法:爱情是什么?爱情就是鬼,听过没见过。

首先,我们的父辈是羞于谈爱情的,因此他们在参与孩子婚姻讨论时也不提爱情。

孩子结婚时,爸爸妈妈不会问他:你们相爱吗?

父母的关注点往往落在买学区房、落户口这些特别实际的问题上。

所以直到现在,大部分中国人选择婚姻的时候,虽然也考虑爱情,但不会将爱情作为婚姻的充分必要条件,而将婚姻的持久稳固视为比爱情更重要的事情,将重点放在物质条件、社会地位等方面。

中国式爱情的样子

02

爱情是靠不住的

关于爱情,我听过一些不同的说法。

有一种说法非常普遍,说,爱情的前提是两个独立的人,他们又想在一起,然后才会有爱情。

另外一种说法是美国的一个哲学家,准确地说是神话学家提出的,虽然现在爱情的观念深入全世界每个地方,但实际上在文化渊源里,爱情是只有在欧洲文化中才有的东西。

除了欧洲,其他各种各样的文化里,其实都不怎么讲爱情。

在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中,七仙女、白素贞,追求爱情,但基本上都是悲剧结尾。

白素贞被压在了雷峰塔下,七仙女跟董永隔着银河遥遥相望。

好像中国人普遍认为爱情是凄美的,追求爱情,就没有好下场。

这里面其实藏了一种特别深刻的痛楚,也就是我总结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爱情的观点:如果整个民族都相信爱情是凄美的,其实是因为我们认为“爱情是不可能的”。

所以老一辈人教导年轻人说,不要只考虑爱情,甚至不要考虑爱情,爱情是靠不住的。

要选择让你感觉安全持久的东西,比如社会经济地位,或者是否门当户对。

我的理解是,之所以这样教导,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藏着对爱的渴望,但是同时,身为中国人,我们又会存着很深的对爱的绝望。

所以,即使有了爱情,在表达上,我们也都心虚气短,觉得不可能实现。

中国式爱情的样子 第2张

03

不敢、不会把爱活出来

跟爱情有关的文艺作品,欧洲国家的表现风格都是奔放的、热烈的,但是我们的表达常常是非常凄婉的。

在国内的导演里,我觉得王家卫对中国爱情的表达最到位。

王家卫的电影里,男主角和女主角的爱只有一条线那么细,那条线似有若无,却连绵不断。

就好像跳舞,两个人碰到了,双目相投,却擦肩而过。

这种表达非常符合中国特色,很渴望爱,但又不敢,在两个人就要表露,就要在一起的时候,擦肩而过。

中国人对待感情的态度,就是这么压抑,就像龚自珍笔下的“病梅”,扭曲、病态、不自然,甚至觉得热烈、奔放,大胆地去追求、享受爱情,享受性爱是有罪的。

同样是激情,我想到梵·高的画。

梵·高是一个病得很重的人,是严重的精神病性的心理疾病患者,但是他的向日葵非常奔放,他的星空非常奔放,他可以把生命的全部热情在笔下泼洒出来。

中国式爱情的样子 第3张

但在中国文化里,主流文化讲究的都是含蓄的、暧昧的、没有勇气实现、只好一辈子心心念念的情愫。

如同鲁迅笔下那个“文人的梦想”:在下雪天,由两个侍儿扶着,吐半口血,去院子里看梅花。

文人们觉得这种感觉特别好,特别有意味。

王小波对这段的评论是,大可不必搞得这么憋屈,我是一个壮小伙子,如果需要,上去打他一拳,他立马就可以吐出血来。

我的理解是,在中国传统的教育观念里,是没有“儿童”这个物种的。

有的只是“小大人”。

我们的成长过程,似乎就是一个学会压抑的过程。

因此大部分中国人从小就在并不适合自己身心发育的环境里成长,我们对爱的体验都是非常绝望的,生命里的热情、感性、奔放,就好像跟我们彻底没了关系,统统被压抑了。

这种体验一再重复、加强,情感的需求被一再压抑,所以后来即使长大了,也不敢、不会把爱活出来,因为我们很害怕这种伤害:我很渴望你,但是你会让我体验到绝望。

中国式爱情的样子 第4张

04

爱情是凄美虚无的,物质保障才是可靠的

为什么中国人从文化到现实,对情感的态度会是这样呢?

这里面包含着几个层次的原因。

首先,客观地说,我们的经济发展平均水平还没有达到足够的高度,我们的社会福利和保障系统也没有达到让一个人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生活的水准,所以大部分人,即使是一些已经不用担心温饱的人,也没有足够的物质上的安全感。

因此,在选择婚姻的时候首先要考虑物质条件的保障。

其次,我们对情感的态度,跟原生家庭、个人的成长经历、所受的教育都有极其密切的关系。

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是混沌的、黏糊的文化,人和人之间界限极不清晰,而且彼此越位、侵蚀严重,大家都习以为常;

这些人一旦成家,组成家庭,就不是彼此独立的,他们一旦成为父母,培养出的孩子,不管是男孩、女孩,其人格在进入婚姻之前也不是一种独立的状态。

所以即使大家觉得家人之间很相爱,但其实完全是共生的,甚至是寄生的关系,这种情感是依赖的、是病态的;

一旦这个孩子恋爱、成家,他遵循的也是和他的父母一样的轨迹,而不是享受两个独立的个体之间成熟的爱情。

中国式爱情的样子 第5张

除此之外,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我们民族的集体意识里,人们一提到爱情,反应就是凄美的,靠不住的,像肥皂泡一样,一吹就破的。

我们知道,爱情是两个独立的人才会有的东西,但是在中国的两性关系里,往往只有一个人能够绽放。

这个人是核心,另外一个人要围着他转,满足、照顾、烘托他的情绪。

读者朋友不妨想想自己周围朋友们的家庭结构,两口子之间是不是大多数是这个样子。

这种关系时间长了一定会失衡,失衡就会出问题。

一出问题,大家又会觉得,爱情是靠不住的,还是物质比较靠得住。

因此,中国人将爱情和婚姻区分开来这种现象,是与我们的文化、与我们现有的经济状况和社会财富积累程度,与我们代代相传的家庭意识,都有深刻关联的。

因此,在这些客观条件没有得到充分调整和改善之前,我们不能简单粗暴地下结论,比如批评有些人结婚就是为了钱,或者嘲笑年轻人为了爱情而结婚。

其实这是两种极端,都是片面的。

不管是发展社会经济,增加社会物质财富的积累,还是调整我们的家庭观念和养育观念,逐步培养人格独立、心智健全的人,都需要经过长久努力才能慢慢地发生改变。

在此之前,就让我们根据自己的客观情况,尽量清醒、审慎地选择自己的爱情与婚姻。

相关内容

热门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