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唐“练胆”术:让孩子虐待小白兔

本文已影响2.47W人 

为了让自己的孩子不再“胆小”,一些家长想的招式非常怪异——居然拿小白兔当“早教”工具,鼓励孩子虐待。同样有此遭遇的,还有那些小鸡小鸭小鱼们。

荒唐“练胆”术:让孩子虐待小白兔

  买小白兔为让孩子虐待

家住本溪樱桃小区的李先生最近很气愤:“没看到过那么教育孩子的!你敢弄条狗来让孩子打吗! ”

原来,头天晚上散步的时候,他看到后楼的一个孩子妈妈拎着一只小白兔的耳朵,让自己晃晃悠悠刚会走的孩子用手掐、用小拳头打。

因为孩子“胆小”,在幼儿园里话也不敢说、成天躲在墙角,还被小朋友欺负,妈妈就买回了小白兔让孩子虐待,以此“锻炼”胆量。

  “胆小”“胆大”家长都无奈

这个孩子妈妈的举动确实让人挺气愤,不过像这个孩子妈妈一样,因为孩子“胆小”而苦恼的家长并不少。

刘女士的儿子正上幼儿园,她说:“(孩子)胆特小,跳蹦床,只要上面有一个小朋友,就不敢上去。 ”

“也想过挺多招,领孩子去动物园、去儿童乐园、去花园山、坐公交车、上早教课,可没一招好使。 ”

刘女士担心“胆小”,可“胆大”的孩子同样让家长无奈。

杨先生说,自己那孩子胆才大呢,一不高兴逮谁咬谁,把幼儿园的小朋友咬得嗷嗷叫。

就因为这种事,杨先生和妻子没少拎着东西去看人家小朋友、跟人家家长说好话。

  虐待只能让孩子心理变态

“小鸡小鸭小鱼都是他们给孩子选的虐待对象,因为这些小动物没有反抗能力。 ”自己开幼儿园的王健女士说。

王健告诉记者,的确有家长采用虐待小动物的方式“教育”孩子:让孩子撵小鸡小鸭去踩、去踢,拿石头子打小鸡小鸭,用手把小鱼从鱼缸里捞出来……

可虐待小动物真的能让孩子变“胆大”吗?或者能“锻炼”出点啥?

王健说,那只是家长的一厢情愿,虐待小动物,根本就不能让孩子“胆大”,相反的倒是会让孩子心灵扭曲、变态。

王健分析,家长希望孩子“胆大”,是想孩子能够更好地适应外界、更好地跟他人沟通,不是希望孩子打架斗殴、啥事都用拳头说话。因此,对小动物、对弱者的虐待绝不会达到这个效果。

  专家说法

省青少年研究会常务副秘书长、沈阳市青少年心理辅导中心主任周永梅老师从生理、心理和客观环境指出了孩子胆小的几点原因。

从生理上来说,现在剖腹产比较多,孩子缺少自己积极主动追求生存力量的感觉;

多个家长围着一个孩子转,照顾的特别细致,甚至孩子睡觉时不能有一点声音,反而造成了孩子特别敏感;

为了安全不许孩子动这动那,人为做出很多限制,有时还吓唬孩子会如何如何;

孩子跟小伙伴玩的时候,家长也会出于关心的目的作出 “硬性规定”,使得孩子对跟外界交往产生恐惧……

周老师说,想锻炼孩子胆量,家长应该转变自己观念、注意方式方法:

要多想想现在自己给孩子创造的环境,将来孩子走上社会是不是还会有,如果没有就要改变;

对孩子要有爱,也要严格要求,但不是吓唬、说教,体验式教育效果比较好;

锻炼胆量,要尽可能让孩子跟外界交往,要一步一步来,从亲戚家、到朋友家、到大一些的孩子、到同龄人,让孩子一点点适应,有一点进步就要及时鼓励;

让孩子参加学习表演,也是锻炼孩子胆量的一个方法。

对于以伤害小动物锻炼胆量的方法,周老师明确表示不赞成:

可能是锻炼,但更可能吓到孩子。

对弱者用暴力,暂时可能会有胆大的效果,可是抹杀了爱心,就会让孩子失去情感和人性,造成长大后亲情、真情冷漠,非常可怕。

相比于胆量,爱心和善良更可贵。

相关内容

热门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