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告诉你丨对付发热,物理降温真的有用吗?

本文已影响1.23W人 

它真的有用吗?怎么做才对?听听专业儿科医生的解读。

医生告诉你丨对付发热,物理降温真的有用吗?

发热的定义发热是指腋温超过37℃、口温超过37.5℃、肛温超过38℃。发热不是疾病,而是症状。

引起发热的原因很多,最常见的是病毒、细菌的感染。 发热的机制发热的主要机制为外源性致热源(如细菌、病毒、真菌及支原体等)或内源性致热源(如白介素、肿瘤坏死因子、干扰素等)通过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的体温调定点,使调定点上升,体温调节中枢必须对体温加以重新调节,并通过寒战使产热增多;另外,皮肤血管及竖毛肌收缩,停止排汗,散热减少。这样使得产热大于散热,体温升高引起发热。 发热的好处和坏处

发热并不总是有害的,发热也有它的好处。发热时人体免疫功能明显增强,利于清除病原体和促进疾病的痊愈。但发热也可对器官和组织造成严重的损害,可引起脱水和电解质紊乱,也可诱发或加重心力衰竭,甚至导致昏迷,直至死亡。

发热的诊断

测量体温有多种方法,小宝宝最好测肛温比较准确,大一些的孩子可以测口温。测量口温时要确保孩子可以配合将体温计含在舌下,保持嘴唇闭严5分钟,在测量前不要喝冷或热的东西以免影响测量结果。 什么是物理降温?

物理降温是通过物理吸热、或散热的方法,使物体的温度降低。包括用湿冷的毛巾敷、冰敷、酒精搽浴、洗温水澡等。

物理降温真的有用吗?

根据UpToDate的建议,发热处理中常见的误区和注意点如下:

不建议使用物理降温退热,包括温水擦浴或洗温水澡,因为物理降温带来的退热效果很短,而且还会增加不适感;特别是先使用物理降温,再使用退热药,反而会增加产热,导致体温升高,因为先用物理降温会使退热药重新调节体温调定点的作用发挥不出来。但是,物理降温可用于热休克等急需通过体表散热来降温的情况。

不要用冷水或冰水物理降温,因为会因寒颤导致产热增加,反而使体温上升。

不要用酒精擦浴来降温,因为酒精擦浴会导致酒精被人体吸收导致酒精中毒。

医生告诉你丨对付发热,物理降温真的有用吗? 第2张

家庭护理中如何正确处理发热?

发热要多喝水,小婴儿要多吃母乳,因为母乳里水分很充足。

口温低于38.5℃时一般无需用退热药,可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给孩子多饮水。

如果体温大于38.5度,可以用美林或泰诺林来降温。如果孩子体温虽然超过了38.5度,但孩子看起来精神很好,吃喝玩乐都跟平时没什么两样,那么也不要着急用退热药来降温,可以继续观察。

如果孩子虽然体温小于38.5度,但孩子觉得很不舒服,不愿意玩耍,那我们还是需要用退热药降温让他舒服一点。

穿衣要适量,不要用毯子或厚重衣物过度包裹孩子。

孩子需要立即看医生的情况

不到3个月的孩子,肛温超过38℃。

孩子出现烦躁或精神萎靡。

孩子出现颈脖子僵硬或严重的头痛。

孩子有严重的腹痛,持续的呕吐或腹泻,或有脱水的症状。

孩子有严重的咳嗽,伴有呼吸急促或呼吸困难。

发热的预防

没有特别的预防方法,要避免孩子在闷热的环境中呆太长时间,家中要保持通风,当孩子发热时要让他大量饮水以防脱水。

发热的其他常见误区和注意点

发热是小儿常见的症状,目前在处理发热时不光是患儿家属存在很多误区,就连很多儿科医生也存在这些误区。除了以上提到的使用物理降温存在误区外,还需要关注以下误区和注意点:

合并或交替使用退热药:因为容易引起药物剂量混淆,增加毒性。所以不建议合并或交替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但是,一种退热药使用后3-4小时后没有效果,可以改用另一种退热药。

退热一般先用对乙酰氨基酚,因为对乙酰氨基酚有较长的安全追踪记录;布洛芬常首选用于既退热,又消炎的情况,比如用于幼年特发性关节炎导致的发热;或用于热度比较高的发热患儿。

对乙酰氨基酚不要用于小于3个月婴儿的发热,因为发热可能是患儿的唯一症状,退热可能掩盖病情,而且会引起肝脏损害;布洛芬不要用于小于6个月的患儿,因为有可能造成肾脏损伤。

不要同时使用对乙酰氨基酚退热药和含有对乙酰氨基酚的感冒药,因为会加大药物剂量造成中毒。

患病毒性感冒的宝宝不要使用阿司匹林退热,因为可能会造成Reye综合症,损伤肝脏和大脑。

相关内容

热门精选